政府於4月12日凌晨又加辣,填補之前所設「劃一15%印花稅」的漏洞 (相片來源:[email protected])。辣招之下,加上近期新一期居屋抽籤如火如荼,唔少父母為子女交表申請,其中未畢業未有收入的年輕人都好多。除了居屋,新樓盤都不乏呢種現象。今年出席/主講各類大大小小的樓市講座,有唔少年輕人提起,自己個名比屋企人拎去買樓,有部分甚至唔知買咗邊度,幾錢買,買來作何用途。 以坊間因為買樓而歪曲的價值觀及道德觀都令人頗頭痛。有子女為求早日上車「食屋企住屋企唔俾家用」;另一邊廂,有父母為買樓慳15%印花稅,打起子女「首置額」主意,「比埋錢供埋樓只要簽個名就得」。今日我地就談談父母過早使用子女「首置額」的利與弊。 1. 應用則用? 其實父母為子女買樓唔算新聞,樓價高企,多數子女要成家都需要父母幫補首期,自己供款。但今年多咗一種情況,就是連供款都要一手包辦,因為子女份糧不夠數或甚至未畢業「零出糧」。如果層樓是為將來子女成家,變相父母送咗層樓,分分鐘要再幫子女供足20至30年。如果層樓是父母投資,則直至層樓售出,子女先可以有自己買樓供樓的權利。子女的名是否應用則用,真正要視乎每家人的情況再判斷。我遇過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人,近年想自己買二手樓投資,但原來幾年前個名已俾家人用來買其他樓,又或者份糧被用來作為聯合擔保人,於是多了矛盾。樓宇買賣是長期的投資計劃,現時子女或者不懂事、唔識投資,但唔排除未來,可能是父母限制了子女的機會。 (相片來源:經濟日報資料庫) 2. 宜早唔宜遲?
唔少人同我講,買樓宜早,因為通漲,層樓長遠來看都係升完再升。確實,如果能力負擔到,買樓「宜早唔宜遲」,但前提是「能力所及」!試想一下,年輕人未畢業或者剛開始返工,份糧不算穩定,就說拎個名來買幾百萬過千萬的樓,是否會很大負擔?爸爸媽媽或者會說,有我地,不用擔心。但層樓供開二、三十年,子女都不希望等父母年紀大時都要繼續負擔樓債…… 如果想幫手分擔,但連月供能力都未足夠,是否個擔子會太重呢? 3. 如何避免未來糾紛? 雖然家家戶戶情況不同,但買樓一定是件大事。如果是子女名、父母供,我建議是無論子女多小都好,都要一齊商量。或許買下只是當時一刻,但日積月累,會有壓力、會有矛盾、會有變化。投資,就要評估首期、支出、負擔能力及投資年期;自住,就要計劃時間表,子女接手供樓的條件等。同樣,只要是有家人參與的買樓大計,都需要想多一層,想多一步,整個過程都要不斷互相支持。 眼見有家長擔心子女未來不夠住而急急入市,同時又聽到年輕人明知父母好意不忍拒絕但又無自主權的無奈。買到樓是開心事,切勿轉化為家中矛盾或導火線才好。請多為彼此想一想。 如果想知更多我對現時入市的想法,歡迎來我的講座與我作更多交流。 |
電郵: [email protected]
地址: 香港銅鑼灣摩利臣山道80-82號柏餘中心2樓
© 2019 Copyright Lucy Jiang // All rights reserved